Some Solutions section

氣候與臭氧污染

 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嚴鴻霖教授

因長期吸入臭氧而引致呼吸病症,是大城市常見的公共衛生問題,在香港亦甚為普遍。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嚴鴻霖教授指出,地面空氣污染物會損害人體健康,甚至可能傷害肺部和導致早逝。因此,臭氧污染是亟待解決的環境及公眾健康問題。

其實臭氧有「好」與「壞」之分。中學課程有講解,在平流層的臭氧可保護我們和地球免受紫外線直接傷害。南半球因為有「臭氧層破洞」,當地居民患上皮膚癌的風險比其他地方高。這個例子可見,離地面10至50公里的臭氧對我們來說是「好臭氧」。

相反,地面的臭氧就是「壞臭氧」了。吸入地面臭氧可導致哮喘或支氣管炎,亦會增加非意外死亡的風險。

香港的地面臭氧污染情況令人憂慮。在東涌,臭氧最大八小時平均濃度比世界衛生組識標準(100µg/m3)要高142%,也比香港政府的空氣質素指標(160µg/m3)高出19倍。

嚴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利用最新大氣模型模擬的中國地面臭氧分佈圖

嚴教授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及英國劍橋大學合作,嘗試量化地面臭氧和懸浮粒子的排放源頭。他希望進一步研究地面臭氧的形成,以及研發緩解措施,應對在氣候變化影響下日趨嚴重的地區性和城市空氣污染。

其中一項研究是希望改善倫敦的空氣質素。研究人員計算不同的減排裝置安裝在倫敦的巴士上的成效,從而分析哪種科技能有效改善空氣質素問題。研究結果顯示,某些裝置雖然可以減少源頭排放,但因為大氣層的非線性化學反應,反而增加了地面臭氧的濃度。這個研究發現突顯了減緩臭氧污染工作所面臨的挑戰。

另外,嚴教授最近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內容有關全球航空排放對空氣質素及健康的影響,相信有助討論香港國際機場是否興建第三條跑道。據該項研究推算,每年全世界航空排放的污染物導致2,100宗早逝個案(90%置信區間: 1,000–3,300),其中百分之十二是因為吸入臭氧而引起。這些數據和結果反映出,香港「三跑計劃」不應只考慮飛機起飛和降落時的排放。

嚴教授目前正採用降尺度方法和最新的大氣層模型研究臭氧濃度對各種排放的敏感度,以及珠三角地區氣候和空氣質素的關係。他的研究能為大氣科學家和決策者提供重要的參考資料,緩解臭氧污染的影響,最終給我們帶來清新的空氣。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logo CUHK Jockey Club Initiative Gaia logo The Hong Kong Jockey Club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