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xhibit section

南極生態的基石

人類活動產生「過量」的溫室氣體,不但導致全球暖化,同時也影響著與我們同住地球上的動物。在每個生態系統之中,各種生物都擔當獨特的角色,當中有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形成一個食物網,一種環環相扣的關係。食物網中一旦缺少了任何一環,都會導致整個生態系統失衡。

近年北極熊與企鵝受氣候變化影響的新聞備受關注。在南極地區,除了企鵝,還有很多看似微不足道,但其實在生態系統舉足輕重的生物,都面對著氣候變化及人類活動所帶來的威脅。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的展板介紹氣候變化如何影響極地的生態(可按圖放大)
磷蝦作為南極食物鏈的重要基石,是鯨魚、企鵝、海豹、魚類、海鳥及其他海洋生物的主要食糧(圖片來源:Uwe Kils)

環繞南極洲的海洋——南冰洋,又名南極海或南大洋,面積為2,033萬平方公里(大約相等於7,000個香港的大小),是全球第四大洋。南冰洋的海水溫度介乎於10至零下2攝氏度,有超過8,000種生物以此為家,最為人熟知的有藍鯨、皇帝企鵝、漂泊信天翁和威德爾海豹等。

在這片冰冷的海洋,有一種體重只有1至2克,體長只有6厘米(約成年人拇指大小)的生物。以個體來衡量,牠們微不足道,但大部份在南極棲息的生物包括鯨魚、海豹、魚類及海鳥都仰賴牠們存活。牠們是群居動物,每立方米海水可以出現數以千隻個體,一群的重量可達到數千公斤,甚至可以從太空看到牠們的身影。日間牠們令海面呈現一片粉紅,晚上則化成閃閃磷光。

牠們是南極海洋生態不可或缺的基石——南極磷蝦。

南極磷蝦主要以浮游植物為食糧,也會進食海冰下的藻類和海床的有機物碎屑。冬天食物短缺時,牠們可以縮減體型,甚至二百天不進食以維持生命。雖然南極磷蝦是食物網底層生物,但以數量而言牠們是地球上其中一種最成功的物種。科學家估算南極磷蝦的總重量為5億噸1,比全世界人口加起來還要重。然而,龐大的數目卻未能保護牠們免受氣候變化和商業捕撈的影響。

每年一至三月(南極的夏季)是南極磷蝦的繁殖季節。雌性磷蝦會在海洋表面產卵,受精卵會慢慢下沉至「環極深水環流」(深度約700至1,000米)等待孵化;孵化後的磷蝦幼體必須在十天內游回海面覓食,趕及在冬天來臨前儲存足夠能量。然而要成功越冬,最關鍵的因素並非磷蝦自身所能控制的事,而是海冰形成的時間和面積,因為磷蝦幼體依賴海冰底部作保護屏和以生長在海冰下的藻類維生。

每年於《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公約》管轄範圍內的南極磷蝦捕撈總量(圖片來源: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

有科學家預測本世紀末海冰形成的時間會較現時推遲90天,海冰面積亦會大幅減少,磷蝦幼體將會因缺乏食物和棲息空間而無法生存。環極深水環流的水溫亦會因全球暖化而上升1至1.5攝氏度,海水表面温度更會上升2攝氏度,海水暖化不但影響磷蝦的生長週期,同時阻礙藻類和浮游植物等的繁殖。食物網底層的供應者大幅減少,位於食物網上層的掠食者不免遭殃,估計企鵝總數量將會在世紀末減少三分之一,南極生態系統亦會隨之崩潰。

除了自然威脅之外,更令人憂心的是商業捕撈的規模。商業捕撈磷蝦始於1960年代,隨著科技和設備的改良,捕撈活動變得更大型和頻繁。至1970年代,南極磷蝦數目已大幅下降80%。為了保護南極的海洋生態,《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公約》在1982年生效,限制磷蝦的捕撈量,情況才稍為改善。

可是自2010年起,以磷蝦製造的保健產品興起,使得磷蝦的捕撈活動再次活躍起來。磷蝦捕撈船更在多個生態敏感的海域作業,直接影響鯨魚、企鵝和海豹的棲息地,進一步導致南極的生態岌岌可危。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南緯60°以南」展覽所展示的南極食物網

今年(2018年)7月,全球規模最大的五家磷蝦捕撈企業承諾在2020年永久停止在南極生態敏感區域作業,並支持在南極設立海洋保護區。這個承諾無疑為南極磷蝦本來晦暗無光的未來帶來希望。我們也應該向南極磷蝦商品說「不」,以消費者的力量保護極地海洋生物,實現第14個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和海洋資源。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於2018年8月至11月期間與本地非牟利團體「地球知源」、科學普及教育專家吳頌安博士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漁農自然護理署合作舉辦「南緯60°以南」專題展覽。展覽透過裝置藝術配合影像和文字,介紹《南極條約》體系和《環境保護議定書》的重要性,以及講述將在香港實施《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公約》的相關條例如何守護南極生物和資源。請登入「南緯60°以南」專題展覽網頁(http://www.mocc.cuhk.edu.hk/zh-tw/60degreeS),透過「虛擬導覽」重溫展覽的全部內容。

註釋:

1.

科研機構對南極磷蝦的總數量和重量有不同研究結果,此處引用澳洲環境及能源部屬下的澳洲南極分部的資料(http://www.antarctica.gov.au/about-antarctica/wildlife/animals/krill)。

參考資料:

1.

Andrea, P. and Alexey, F. (2016, August 16). Climate Change Could Cause Major Decline in Antarctic Krill Habitat by 2100. Retrieved from: https://news.agu.org/press-release/climate-change-could-cause-major-decline-in-antarctic-krill-habitat-by-2100/.

2

Antarctic and Southern Ocean Coalition: Krill Conservation. Retrieved from:https://www.asoc.org/advocacy/krill-conservation.

3

Convent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Antarctic Marine Living Resources: Krill Fishery Report 2017.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camlr.org/en/document/publications/krill-fishery-report-2017.

4

Matthew, T. (2018, February 14). Decline in Krill Threatens Antarctic Wildlife, from Whales to Penguin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18/feb/14/decline-in-krill-threatens-antarctic-wildlife-from-whales-to-penguins.

5

National Geographic: Krill.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animals/invertebrates/group/krill/.

本文所提及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包括:

目標14:水下生物

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和海洋資源以促進可持續發展


JC-CUHK Climate Action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logo Museum of Climate Change The Hong Kong Jockey Club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