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Solutions section

香港經驗北上助內地建設「會呼吸的
城市」

為評估香港的城市氣候特徵、找出受氣候影響的區域及探求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策略和方法,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委託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進行香港首個都市氣候研究,並制定「香港都市氣候圖」。自2007年起,政府規劃署在檢討分區計劃大綱圖時已逐步落實研究建議。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任超教授

都市氣候圖對改善都市氣候有重要作用,內地不少城市都希望能借鑒香港的成功經驗,改善因城市發展而衍生的環境問題。領導香港都市氣候研究的中大建築學院副教授任超近年經常受內地地區政府邀請擔任顧問,任教授亦藉此將一個嶄新的概念——「會呼吸的城市」引進內地,以改善城市發展規劃及加強都市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過去三十年,中國城市化的速度可謂史無前例:1960年城市化率只有16%,今天已躍升至56%,預計2020至2025年間這比率會進一步上升至60%。伴隨城市化的快速增長,將會是各式各樣的環境挑戰。

中國受惠於經濟及工業化高速增長的同時,亦經歷了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遷徙(從農村到城市)。城市熱島效應、都市缺乏通風廊道、空氣污染等問題日趨嚴重,不僅令越來越多人依賴空調,更會引發公共衛生危機。

任教授把嶄新的「會呼吸的城市」概念引進內地,以改善城市發展規劃及加強都市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要改善城市通風及減緩熱島效應,關鍵是打通「城市的呼吸」,讓空氣在城市及周邊地方自由流動。這需要多方面的配合:首先要了解城市的氣候特徵和掌握城市的自然資源,然後在區域、城市和街區進行適當的環境設計與氣候回應規劃,最後是擬定「健康城市」和應對氣候變化影響的策略。多栽種植物、按盛行風風向決定建築物座向、控制城市與建築的透風度、興建不同高度的建築物,都有利於自然通風。

「會呼吸的城市」的概念以至計劃的實施方法,都結合了內地城市規劃情況而度身訂做,務求能切實解決政府和規劃師所面對的城市化問題。

通風走廊被視為城市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規劃其中一項最有效的措施。按中央政府計劃,超過300個地級以上城市須於2017年底完成建造通風走廊,為大家打造「會呼吸的城市」。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logo CUHK Jockey Club Initiative Gaia logo The Hong Kong Jockey Club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