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y these keywords: climate, waste, engery
Articles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 )在2021年8月初發表第六次的氣候變化評估報告(AR6),是AR6三個工作小組的第一組報告,以物理科學為基礎,評估氣候變化的現況及預測未來情境。其餘兩個工作小組分別評估氣候變化的影響和緩減方法,有關報告將於2022年陸續發表。

是次報告總結多個科學論證,其中最令人關注的是IPCC以「毋庸置疑」(Unequivocal)一詞首次確定人類活動對全球暖化的影響 ,指出全球升溫在未來 20 年極可能跨越1.5°C 的升溫警戒線。

 

 IPCC對人類活動影響氣候系統的評估

報告

評估

第一次評估報告(1990)

極少觀測證據(Little observational evidence)

第二次評估報告(1995)

可辨別的人為影響(Discernible human influence)

第三次評估報告(2001)

可能(Likely,機率66%)

第四次評估報告(2007)

非常可能(Very likely,機率90%)

第五次評估報告(2013)

極為可能(Extremely likely,機率95%)

 

AR6指出,自1850–1900 年以來(即工業革命後),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至今已令全球地表溫度升溫近 1.1°C。報告亦整合五個不同溫室氣體排放量的電腦模擬情景,分析未來人類大幅減少或持續增加溫室氣體排放,對全球升溫的影響。總結在所有模擬情景下,全球升溫在未來 20 年內仍會達到1.5°C。

IPCC早於2018年發表的《全球升溫1.5°C特別報告》中已呼籲各國領袖視控制全球暖化在1.5°C內為目標。超過1.5°C的升溫會對氣候、環境及生態造成不可逆轉的變化。

聯合國常務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指是次報告為「 人類生存紅色警報」,各國必須採取果斷及大膽的減排措施,包括在2040年或之前完全停止使用化石燃料,否則全球升溫的幅度在21世紀內可能超過2°C。

 

了解更多:

IPCC 第六次的氣候變化評估報告及相關資訊

全球升溫1.5°C特別報告及相關資訊

類別: 新聞中心

教大參與國際跨學科研究 提出「歷史氣候和社會」概念

【香港商報網訊】香港教育大學指以往有關氣候變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對人類歷史帶來之影響,較少研究人類當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大學參與之國際跨學科研究則提出「歷史氣候和社會」概念,探討人類對抗氣候變化的適應力,而相關研究在近日於學術期刊《自然》刊登。

 教大透露上述國際跨學科研究是由喬治城大學的Dagomar Degroot與德國、波蘭、瑞士、英國、美國、內地及香港之18名學者組成;教大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裴卿(圖)就整個研究設計給予意見。

 教大指研究團隊選取歷史案例,探討人類於近6世紀的「古小冰期」及13至19世紀之「小冰期」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揭示氣候變化對經濟及社會帶來的深遠影響。

 教大表示,裴卿和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崔建新共同分析亞洲案例,顯示17世紀初中國隨着季風減弱出現乾旱,但女真族憑其狩獵採集的民族傳統及卓越流動性向南控制土地及貿易路徑,安然渡過危機,並且繁榮發展。

 教大透露研究團隊還探討東羅馬在6世紀如何利用濕潤氣侯去開展耕作,擴張領土;博洛尼亞和錫耶納政府如何在13世紀利用糧食管控措施應對當地自然災害以及荷蘭人如何於17世紀藉雨水和風向來抵御西班牙入侵等。

 裴卿指過去有不少跨時間及地域研究都印證歷史氣候變化對於人類社會的影響,而是次國際跨學科研究為學術界提供新角度,發現人類社會能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帶來之挑戰,而關鍵是能否掌握和利用資源。

 裴卿還提到1個國家在制定應對氣候變化措施時,有機會為其他國家帶來影響,故各國在制訂有關措施時除了要顧及自身利益,亦應從周邊國家以至全球利益出發,實現在應對氣候變化中達致公平的追求。

 裴卿認為人類社會不斷進行之適應能力和成功的歷史經驗,增強人們應對持續全球暖化之信心,但也提醒人們一定要認真反思與大自然的關係及汲取歷史教訓。

 裴卿期望研究能為學界探討歷史氣候變化和人類社會之間關係提供堅實學科基礎及更大討論空間。

 教大指市民可於《自然》期刊網站了解相關研究報告內容。

按此閱讀全文

類別: 新聞中心
第 3 頁,共 3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