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將於2023年10月舉辦「褪色的珊瑚」到校流動巡迴展,向學生展示氣候變化對海洋生態的潛在威脅,並啟發他們應對氣候變化的新思維和實際行動。
活動內容
日期
2023年10月
對象
本地中學生
報名
請於2023年8月4日(星期五)前填妥網上報名表格,先到先得,額滿即止
費用
全免
語言
中文及英文,輔以粵語講解
查詢
梁嘉穎先生(3943 3975;wayneleung@cuhk.edu.hk)
|
在南冰洋上游動的豹海豹 |
|
巴布亞企鵝正在驅趕南極賊鷗 |
|
生長在南極半島的苔蘚 |
南極洲只有小部分地區沒有被冰層覆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帶,其陸地和淡水的生態系統因此分佈零散,規模有限,當中的生物族群主要由小型無脊椎動物、低等植物和微生物組成。
相對於陸地物種,南極的海洋生物明顯較多,這是因為環繞南極洲的海洋蘊含著豐富的養份,孕育出無數的生命,例如大量的浮游生物、魚類、魷魚、底棲生物、海豹、鯨魚和鳥類。位於食物鏈較上層的生物,特別是海鳥、海豹和鯨魚,其數量更遠多於在其他海域的同類物種。此外,南極底棲系統中的生物質亦高於一般在溫帶及亞熱帶海域居住的族群。
過往,南極海洋的生物資源曾被過度取用,導致海豹、鯨魚、鱗蝦和南極鱈魚等生物族群數量大幅下降。現時,南極的海洋生物資源已經受到《南極條約》體系的相關公約《南極海豹保護公約》和《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公約》所保護。
然而,南冰洋的生態系統正面臨更多的威脅,例如局部區域暖化、海水酸化、海冰分佈改變、極地旅遊普及化和人類開發南極海洋資源的野心等。
如欲了解更多資訊,請參閱綠識閣上的南極專頁。